央广网北京10月21日消息(记者 雷妍)日前,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2025年健康骨骼科普传播大会”在京举办。10月20日是第30个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李梅、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夏维波等10余位权威骨骼健康专家和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共同呼吁公众“健康体重,强骨健身”。
与会各方共同启动2025年健康骨骼科普传播大会(主办方供图)
白岩松:锻炼肌肉、“奖励”肌肉
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讲述了锻炼肌肉力量对保护骨骼的重要性,建议公众在锻炼的同时重视拉伸、放松。他认为,运动、劳作之后的拉伸,是对肌肉的“奖励”,能够使自己更快地调整到更佳状态。
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与专家演示“强骨健身”锻炼、拉伸锻炼(主办方供图)
夏维波:腰围更大的人骨折风险更高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强调,体重与骨骼健康密不可分。无论是低体重还是肥胖症,都会增加骨折风险。其中,腹型肥胖的人、腰围更大的人骨折风险更高。因此,超重人群应着力减少体脂,尤其是内脏脂肪,同时通过锻炼保持和增加肌肉量,以促进骨骼健康和全身健康。
章振林:了解自己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单纯补钙不足以应对骨质疏松。”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第六医院骨质疏松中心主任章振林提示,公众应当了解自己的骨密度,发现问题后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抗骨松治疗,以有效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及其导致的骨折风险。
李梅:科技创新给骨质疏松诊疗带来更多选择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李梅表示,科技创新正以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改变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使人们有了更多选择。因此,患者要建立信心,积极应对骨质疏松。
谢忠建:晒太阳补“维D”要学会看影子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南大学代谢内分泌研究所所长谢忠建提醒,充足的光照能够帮助人体自身合成维生素D,但过度防晒会影响这一过程。他提示,通过看阳光下自己影子的长度,可以判断阳光强度是否足以帮助合成维生素D。如果影子比自己身高长,说明阳光中的紫外线强度不够;若影子比身高短,则阳光中的紫外线强度是够的。
补充维生素D,还可适当吃些海洋中脂肪较多的鱼类,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适量使用维生素D补充剂。
岳华:肌肉是老年人的宝贵财富
“要保持健康,老年人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肌肉。”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副主任岳华表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肌肉量一定会丢失。要留住肌肉、增加肌肉,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不做超过自己运动能力范围的、对关节冲击力大的运动,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拉伸运动、平衡锻炼、抗阻力运动等。
侯建明:过度减重增加骨折风险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侯建明提醒,短期内过度减重会导致营养缺乏,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摄入不足,使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失衡、力学刺激减弱。尤其年轻女性,过度减重可能会引起内分泌代谢紊乱,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破骨细胞过度活跃,使骨骼质量、强度下降,增加骨折的风险。
徐又佳:40-50岁,骨量下降的拐点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徐又佳提醒,人的骨量从40-50岁开始出现骨量下降的“拐点”,而骨量下降的拐点,就是我们应该重视增加骨量和预防骨质疏松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