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1日消息(记者 雷妍)牙痛、头痛、腰腿痛、肩颈痛……作为几乎所有人一生中都会经历的感受,“疼痛”影响深远。在很多人看来,忍痛意味着坚强。但疼痛其实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不明原因的“忍痛”反而可能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后果。为提高人们对疼痛的关注和认识,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一被定为“世界镇痛日”,我国将这一天所在的一周设为“中国镇痛周”。
为落实“每一种疼痛都值得认真对待”的理念,帮助公众认识和科学应对常见疼痛,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与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等机构共同发布了《常见疼痛识别与应对联合提示(2025)》”,帮助公众识别与应对退行性病变疼痛、运动损伤性疼痛、肌肉劳损性疼痛、头面痛及牙痛、偏头痛和痛经等常见疼痛,并就非药物干预、外用药物和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等做出了提示。
《常见疼痛识别与应对联合提示(2025)》发布(发布方供图)
“由于年龄因素、劳损或不良姿势等引发的颈痛、肩痛、腰背痛、关节疼痛等多属于退行性病变疼痛,是最为常见的疼痛问题之一。”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张达颖介绍,发生上述疼痛,应及时识别、积极应对,避免短痛变成慢痛。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人的一生几乎都会面临疼痛的困扰,理解其发生机制、认清相关疾病、破除常见误区,是科学应对的第一步。”张达颖强调,头痛、胸痛等有伴发症状的患者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充分休息、合理运动、均衡营养是应对基础,冷/热敷、物理治疗或非处方抗炎止痛药物可以用来缓解症状,必要时积极寻求医生、药师的专业帮助,才能做到远离疼痛,乐享“无痛”生活。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樊碧发教授呼吁,一方面要强化疼痛防治知识普及,强化基层科普传播能力,提升公众科学应对疼痛、合理用药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通过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标准化的慢性疼痛管理中心,强化基层疼痛诊疗服务能力;三是要强化疼痛管理的可及性,可基于社区及社区周边健康服务场所(如连锁药店),设立慢性疼痛管理服务站点等。
“曾经,我们以为忍痛是每个人的义务,现在才知道,不痛是每个人的权利,希望每个人都能受益于观念提升和医学进步,避免疼痛的发生。”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