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抗流感妙招

    2025-11-25    来源:健康日报网    编辑:康康

当前正值流感高发期,老年人和儿童因免疫力较低而成为易感人群。应对流感,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思路能兼顾快速控症与固本康复,为“一老一小”筑起双重保护。

一老一小”是重症高危人群

“一老一小”不仅是流感的易感人群,更是重症高危人群。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衰退,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下降,且多数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基础疾病。流感病毒入侵老年人机体后,不仅会引发高热、咳嗽等症状,还可能诱发基础疾病急性加重,进而发展为重症肺炎等。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呼吸道狭窄且黏膜娇嫩,病毒易在体内大量复制,病情进展极快,从发热到肺炎可能仅需3~5天。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老一小”的流感症状常不典型。部分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低热、乏力,容易被忽视;婴幼儿可能出现拒食、嗜睡、呼吸急促等非特异性症状,家长难以及时判断。一旦延误治疗,病毒会持续损伤呼吸道黏膜,破坏肺部防御屏障,细菌乘虚而入引发继发性肺炎,增加治疗难度和风险。

中西医协同,快速控症

流感的黄金治疗期是发病后的48小时内,此时及时干预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少并发症,这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关键窗口期。

西医治疗以抗病毒、对症支持为核心。确诊后患者应尽早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儿童需根据年龄、体重调整剂量,老年人需注意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针对高热症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热药,避免过量使用损伤肝肾;若出现咳嗽、咳痰,可配合祛痰止咳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合并肺炎的患者需及时评估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必要时合理使用抗生素。

中医治疗流感强调辨证施治、扶正祛邪。发病初期,患者若表现为发热、怕冷、无汗、肢体酸痛等,多属风寒束表证,可选用麻黄汤、桂枝汤加减,或服用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以发散风寒、解表退热;若表现为高热、咽痛、咳嗽、痰黄,多属风热犯肺证,可用银翘散、桑菊饮加减,或选用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以清热宣肺、解毒利咽。

对于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和儿童,中医“扶正”理念尤为重要。治疗期间可搭配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方剂加减,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病毒残留。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用药需遵循“减量不减效”原则,避免使用峻猛药物;老年人用药需兼顾脾胃功能,避免寒凉药物损伤阳气。

科学护理,加速康复

科学护理是“一老一小”快速康复的重要保障。

中医护理侧重调理气血,辅助祛邪。对于发热患儿,可采用小儿推拿,如清天河水、开天门、推坎宫等手法,以退热解表,操作时力度轻柔、循序渐进;老年人可按摩风池、大椎、足三里等穴位,每个穴位按压3~5分钟,每天2次,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恢复期可选用食疗方,儿童可食用山药小米粥、百合莲子羹,以健脾润肺;老年人可食用黄芪炖鸡汤、红枣桂圆粥,以补气养血,促进机体恢复。

此外,保持室内通风,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避免病毒滋生;监测体温变化,高热时配合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下等部位;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老年人可少量多次饮用温水,儿童可适当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减轻肠胃负担。

预防为先,筑牢屏障

应对流感,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中医注重扶正固本,通过调理体质增强抗邪能力。老年人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丸等中成药或饮用黄芪麦冬茶,以补气固表;儿童可适当食用山药、南瓜、枸杞子等,以健脾养胃、增强免疫力。流感高发季到来之前,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穴位贴敷、艾灸等,疏通经络气血,提升呼吸道防御功能。

日常防护需做到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老年人应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密闭场所,儿童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环境中,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家庭环境要定期消毒,门把手、遥控器、玩具等高频接触物品,可用75%酒精擦拭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此外,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建议“一老一小”在流感高发季到来前完成疫苗接种。(作者 郝秀珍)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于3月5日在北京
    眼睛发红胀痛、视力骤降,53岁阿姨险些失明
    近日,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