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艾滋病预防现状媒体分享会在成都举行,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家工作组专家、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艾滋病学组委员、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蔡卫平教授等就预防措施与媒体进行了分享。专家指出,药物预防,特别是HIV暴露后预防是阻断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非职业暴露人群希望获取暴露后阻断治疗的知识和医疗服务。
什么是HIV暴露后预防?
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简称PEP),是指发生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后(即暴露)及时使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预防HIV感染。PEP最好在暴露后2小时内, 最晚不超过72小时开展,连续服药28天。
世界卫生组织《为预防艾滋病毒感染采取暴露后预防治疗》中指出,如果在可能出现艾滋病毒感染暴露后及时开始HIV暴露后预防治疗,可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达89%。
国内外HIV暴露后预防现状
在我国,非职业暴露后预防(nPEP)尚未大范围开展,普通大众对暴露后预防知识缺乏了解。2018年《中国职业暴露后预防指南》指出:医疗保健机构中接触HIV暴露源的医护人员在发生HIV高危感染的可能后,应尽快(暴露后2小时内)开始PEP治疗,最好不超过72 小时(即使超过72小时,也应启动。)
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展了大量暴露后预防研究和临床实践,世界卫生组织、美国、欧盟等已经出版众多暴露后预防用药指南,其中2018年国际抗病毒学会美国分会(IAS-USA)成人抗病毒治疗指南、2018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非职业暴露后预防指南、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和2017年欧洲临床艾滋病学会(EACS)指南均推荐PEP作为HIV预防重要措施。
《我国HIV暴露后药物预防可行性现状研究》阶段性结果
《我国HIV暴露后药物预防可行性现状研究》(以下简称《研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导、吉利德科学支持,旨在了解艾滋病高危人群对暴露后预防措施的知晓情况和使用意愿,探索可能影响高危人群使用暴露后预防措施的主要因素,为开展暴露后预防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持。此项研究覆盖全国10个城市约2000名高危行为者。《研究》阶段性结果显示:
1. MSM(男男性行为者)调研人群出现知行分离现象,虽然MSM人群对HIV相关知识知晓程度高,但是高危行为依然高发。
2. 关于nPEP知晓率:MSM人群知晓度最高,为72.3%;FSW(女性性工作者)知晓度较低,仅为15%。
3. 关于nPEP用药意愿:MSM人群使用意愿较高,为82.6%;FSW人群使用意愿为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