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医号 | 糖尿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你是“高危体质”吗?

    2025-11-15    来源:健康日报网    编辑:康康

央广网北京11月14日消息(记者 郭彦伟)在传统认知里,2型糖尿病似乎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发病高峰多在50岁后,但近年来,糖尿病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趋势。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王晓晶表示,早发糖尿病(确诊年龄<40岁)发病率正急剧上升,形成新的公共卫生挑战。过去20年,我国早发糖尿病发病率翻了一倍,远超全球平均水平,18~40岁的2型糖尿病成为糖尿病发病率增长最快的群体。

《中华名医号》科普专家: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王晓晶

早发型糖尿病易跳过“前期”阶段

大众普遍认为,糖尿病是一种逐步进展的慢性疾病,会按照“正常血糖→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的路径发展。但近期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团队发表在JAMA子刊的重磅研究颠覆了“先有前期,再进展为糖尿病”的经典进展路径。

王晓晶告诉记者,其中最颠覆性的发现是:早发糖尿病群体(<40岁)中54.9%直接跳过“糖尿病前期”阶段,从血糖正常急速进展至糖尿病;相反,42.8%的人曾出现过空腹血糖受损,但并未发展至糖尿病。提示年轻时有空腹血糖受损,未来不一定得糖尿病;而很多年轻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并没有出现空腹血糖受损。这意味着沿用中老年的“血糖阶梯式上升”模型并不适用于年轻群体。

为什么早发型糖尿病易跳过“前期”阶段?推测可能的机制为:早发糖尿病患者负责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更快,加之早发糖尿病患者肥胖居多,肥胖驱动的严重胰岛素抵抗可导致β细胞“崩溃式”恶化,而非中年人的渐进衰退。同时,年轻成年期的独特生理波动加剧了这一风险:例如,青春期或妊娠期胰岛素抵抗。

此外,该研究发现早发糖尿病群体的“跳跃式”现象在年轻女性、非白人群体、体重指数BMI偏高、有家族史者中更为显著。

主动识别“高危体质”是关键

王晓晶提醒,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年轻群体的个性化糖尿病筛查和早期干预,如下几类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直系亲属(父母或兄弟姐妹)患糖尿病;BMI≥24(或女性腰围>85cm,男性>90cm);女性有妊娠糖尿病史或患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高热量饮食、运动量极少、经常熬夜、精神压力大等。

另外,预防跳跃式发病,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

首先,饮食上要增加全谷物摄入,减少高糖、高油、高盐食物及甜饮料消费,多吃蔬菜、水果、优质蛋白,控制红肉摄入量。

其次,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加入力量训练,提升肌肉量,增强身体代谢能力。

再次,作息要规律,保证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减少熬夜。

最后,学会自我调节压力,通过冥想、瑜伽、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

王晓晶称,对于肥胖人群,应制定科学减重计划,逐步减轻体重,降低患病风险。此外,定期体检也不可或缺,尤其是高危人群,建议每年检测血糖,以便早发现、早干预。“糖尿病防控非老年专属,主动识别‘高危体质’而非被动等待血糖升高,才能阻断静默进展。”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于3月5日在北京
    眼睛发红胀痛、视力骤降,53岁阿姨险些失明
    近日,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