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是李女士一家最为丰盛的一餐。想着孩子在外一天回家吃饭,李女士经常会端上刚做好的油焖肘子、炸酥肉和酸豆角炒肉,还不忘配上一碟开胃的“猫鱼”下饭。看着儿子大口吃饭的样子,她心里满是欣慰:“多吃点,才能长个子!”。然而,暑假带孩子体检后,李女士却陷入困惑――孩子明明吃得饱,钙片也没断过,怎么身高就是“长不动”?长沙市第一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谭鑫提醒,餐桌上那些“香喷喷”的食物里可能藏着阻碍孩子长高的“隐形杀手”――过量的油和盐。
高油饮食:悄悄“堵住”营养吸收路
金黄酥脆的炸鸡、外焦里嫩的薯条、香喷喷的油条……别说孩子,就是对于成人来说,都很难抗拒油炸食品的诱惑。但这些高油食物就像在孩子的身体里装了一道“过滤网”,把长高必需的营养拦在了外面。过多油脂会干扰钙的吸收。钙质需要维生素D这个“好帮手”才能被人体吸收,虽然维生素D是脂溶性的,适量油脂能促进维生素D吸收,但一旦油脂超标,过多的脂肪会在肠道形成“隔离膜”,反而阻碍钙和维生素D进入血液。这就好比买了一堆砖块(钙),却找不到搬运工(维生素D),砖块堆在门口,房子(骨骼)自然盖不起来。
同时,高油食物往往“空有热量,缺乏营养”。一份炸鸡下肚,孩子很难再有胃口吃鸡蛋、牛奶、蔬菜这些富含蛋白质、钙和维生素的食物。长期如此,孩子体重可能超标,变成“小胖墩”,但骨骼需要的关键营养却严重不足。
高盐饮食:悄悄“偷走”骨骼里的钙
如果说高油是“堵住”营养吸收,那么高盐就是直接“偷走”骨骼里的钙。许多家长觉得“孩子口味重,爱吃咸的”没什么大不了,甚至会特意准备咸菜、酱肉给孩子下饭,但其实每一口咸食,都在让孩子的骨骼“流失钙质”。人体内的钠和钙是“竞争对手”。当孩子摄入过多盐分(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身体为了排出多余的钠,会让肾脏加班工作。而在排钠过程中,钙质也会被一并带走。研究表明,每天多摄入1克盐,孩子体内的钙流失量会增加20至40毫克。长期下来,骨骼中的钙储备越来越少,骨骼密度降低,不仅影响身高增长,还可能增加未来骨质疏松的风险。
此外,高盐食物大多是“营养洼地”。孩子爱吃的辣条、火腿、方便面、腌菜等,不仅钠含量超标,且蛋白质、维生素、钙等营养成分含量极低。这些食物占据胃容量,让孩子无法摄入其他更有营养的食物。
如何为孩子打造“成长友好型”饮食
许多家长担心,孩子不爱吃清淡的,减盐减油后不吃饭怎么办?其实,减盐减油不代表让孩子“吃寡淡的食物”,而是用更健康的方式保留食物原味。
1.聪明调味有妙招:
炒青菜时少放油,出锅前撒点蒜末或葱花,靠食材本身清香提味。
炖肉时,不加过多酱油和盐,而是放玉米、胡萝卜,用食材甜味代替咸味。
做凉拌菜时,用醋、柠檬汁、小米辣、香菜代替部分盐,既开胃又清爽。
2.烹饪工具要选对:使用“带刻度的油壶”,每天定量用油;多选择蒸、煮、炖、烤的烹饪方式,如把炸鸡换成烤鸡胸肉,红烧排骨换成香芋蒸排骨,既能保留食物营养,又能减少油脂摄入。
3.学会看食品标签:选购食品时学会看“营养成分表”,特别关注“钠含量”和“脂肪含量”。孩子的零食尽量选择新鲜天然或低加工食品,如新鲜水果、鲜牛奶、无糖酸奶、水煮蛋、蒸板栗、原味坚果(每天一小把)等。
很多人认为“孩子身高看遗传,父母高孩子就高”,但实际上遗传只占身高影响因素的70%,剩下的30%靠后天努力,其中饮食是最关键的一环。青少年时期的骨骼发育,就像在为未来身高“打地基”,地基打得越牢,未来才能长得越高。从现在开始,用“减油减盐”的健康饮食,为孩子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全媒体记者 徐媛 通讯员 宁娟 朱俐莎 谭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