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医号 | 高血压、糖尿病,必然会导致肾损伤?

    2025-11-03    来源:健康日报网    编辑:康康

央广网北京11月1日消息(记者 郑洁怡 实习记者 王祺姝)“血压高了十年,最近体检发现尿蛋白阳性,是不是肾要坏了?”“得了糖尿病,医生总让我查肾功能,这病真的一定会伤肾吗?”在医院肾内科门诊,类似的疑问每天都在重复。而“慢性病→肾损伤→尿毒症”的说法,更是让不少患者陷入焦虑。那么,高血压、糖尿病,必然会导致肾损伤?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赵宗江做客央广网《中华名医号》栏目,给出了专业解答。

《中华名医号》科普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赵宗江

赵宗江指出,虽然由于高血压和糖尿病导致肾损伤的风险较高,但绝不是“必然结果”,通过积极管理,是完全可以预防或延缓疾病进程的。

为什么高血压和糖尿病会损伤肾脏?

(1)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肾脏是由无数个微小的“过滤器”(肾单位)组成的,它们需要稳定的血压来工作。长期过高的血压会像一股强大的水流,持续冲击这些脆弱的过滤器,导致其硬化、受损。同时,高血压也会损伤为肾脏供血的细小动脉,导致肾脏缺血、缺氧,肾功能下降。

(2)糖尿病对肾脏的损害(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状态就像把肾脏泡在“糖水”里,会产生大量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肾小球滤过膜造成直接毒性。高血糖会改变肾脏内部的血流动力学,使得肾小球长期处于“高滤过、高灌注”的高压状态,最终被“累垮”。它会损害肾脏的微血管,导致血管壁增厚、硬化,过滤功能失灵。

当高血压和糖尿病同时存在,他们对肾脏的损害是“协同作恶”的,风险会成倍增加。

以下情况,肾损伤几乎是必然

(1)指标长期控制不佳:血糖、血压常年不达标,反复波动。

(2)不遵医嘱:不按时吃药,随意停药换药。

(3)不监测:从不检查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等关键指标。

(4)生活方式不健康:高盐、高蛋白饮食、吸烟、肥胖、缺乏运动。

(5)发现得太晚:确诊时可能已经存在多年的隐匿性损伤。

如何避免肾损伤?

(1)严格控制血压:

目标:对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通常更严格,一般要求低130/80mmHg。

方法:遵医嘱使用降压药,尤其是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ARB)药物,它们除了降压外,还有明确的保护肾脏、减少尿蛋白的作用。

(2)严格控制血糖:

目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一般要求控制在7.0%以下(具体目标因人而异)。

方法: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将血糖稳定在理想范围。一些新型降糖药(如SGLT2抑制剂,即“列净”类药物)也被证实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3)定期筛查与监测:

检查项目: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这是发现早期肾损伤最敏感的指标。

血肌酐(S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用于评估肾脏的整体功能。

筛查频率:确诊2型糖尿病后应立即筛查,1型糖尿病确诊5年后开始。之后每年至少检查1~2次。

(4)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低盐饮食是核心(每日食盐<5克),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避免高蛋白饮食)。

戒烟限酒:吸烟会严重加重血管和肾脏损伤。

控制体重:肥胖本身就会增加肾脏负担。

适度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血压和血糖。

赵宗江强调,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导致尿毒症的首要原因,虽然风险极高,但其结果并不是必然。真正的结局掌握在人们自己手中,是否会发生肾损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效果。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于3月5日在北京
    眼睛发红胀痛、视力骤降,53岁阿姨险些失明
    近日,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