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上午,由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共同主办的新时代“银龄行动”启动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这一活动标志着“银龄行动”在新的历史阶段全面升级,并成为推动中国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重阳节前夕回信“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充分肯定了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殷切期望。总书记强调,老年人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这为新时代“银龄行动”指明了方向,也为全社会共同参与老龄事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以志愿服务为核心,拓展老年社会参与新维度
启动活动上,全国老龄委向全国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发出倡议,号召老年人积极投身“银龄行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发挥余热、贡献智慧。倡议提出,广大老年志愿者应做新思想的传播者、新理念的践行者、新征程的奋发者和新风尚的示范者,以实际行动为推动老龄事业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新时代“银龄行动”将充分发挥老年人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拓展老年志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与传统“银龄行动”以智力援助和技术支持为主不同,新阶段的行动涵盖了“银发巡逻”、互助养老、扶残助残、儿童托管、社区治理等多个领域,线上线下结合的参与方式使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更加便捷高效。通过构建覆盖城乡、贯穿各级的老年志愿服务网络,“银龄行动”正在逐步成为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平台。
聚焦三大布局方向 打造新时代老龄事业发展新格局
新时代“银龄行动”以老龄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三大布局方向”全面提升行动质量,为老年群体福祉保障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市场驱动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养老服务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银龄行动”从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布局,依托“互联网+养老”模式推动养老服务队伍快速扩建。通过线上培训与线下实践结合,“银龄行动”计划到2030年培养600万名初、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全面构建覆盖广、服务优的养老服务人才体系。
此外,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养老服务人才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从业人员进行补贴,确保养老护理员在职业发展上有保障、有路径。这一举措既提升了服务供给能力,也为推动养老服务从基础保障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建政府引导的康养生态共建体系
健康养老是“银龄行动”的重要工作方向之一。行动规划了全国范围内布局1000个康养中心、100个森林康养基地和270个老年保障性住房项目,并通过康养地产项目提升老年群体生活品质。通过“银龄行动”,老年人能够享受更适老化、更多层次、更高质量的生活服务。
为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银龄行动”在康养生态的基础上增设了老年饭堂、老年公寓、老年大学及返聘平台等配套设施。结合智慧医疗技术的应用,老年人能够在家中实现健康数据的实时监测,并通过数字平台接入社区养老服务。这种政府引导、社会运营和个人参与相结合的机制,为推动康养服务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服务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
推动银发经济产业链路高效协同发展
“银龄行动”明确将银发经济作为老龄事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通过推动老年消费、康养旅游、智慧养老等领域的协同发展,银发经济成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行动还统筹多部门协作,充分整合已建、在建、待建的养老地产、康养中心、服务机构等资源,打造一体化养老服务网络。
此外,“银龄行动”通过搭建老年人再就业平台和社区经济活动网络,让老年人在获得优质服务的同时,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通过将养老资源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形成养老与经济的双向良性循环,实现银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数字赋能,提升“银龄行动”现代化水平
启动活动上,全国“银龄行动”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这一平台将老年群体的需求、志愿服务信息与养老服务资源高效对接,为行动的科学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同步启用,也为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养老服务网络提供了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撑。
数字赋能是新时代“银龄行动”的重要特征。通过智慧化手段,“银龄行动”实现了服务体系从单向供给向动态协同的转变,使服务的精准性和高效性进一步提升。
新时代“银龄行动”不仅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政策实践,也是推动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创新探索。通过构建覆盖广泛、服务多元的老龄事业发展体系,“银龄行动”将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未来,“银龄行动”将继续强化顶层设计和实践创新,推动智慧养老、康养生态和银发经济等领域的协同发展。行动还将进一步深化社会动员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老龄事业建设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老龄化挑战的良好氛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银龄行动”必将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为建设“健康中国”“幸福中国”提供坚实支撑。